金沙检测线路js95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重点学科方向为引领,以高水平科研团队和人才为核心,依托学院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常州市重点实验室,聚焦水利机械与智能控制,强化与河海特质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以国家重大工程、行业和地方建设需求为导向,在核心技术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国防军工建设、标准规划制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科技成果。
一、深化机制改革,科技工作迈步新台阶
学院不断加强科技管理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成立基金工作委员会,加强基金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研究所作用,科技工作合理传递;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制定学院科研团队管理办法,激发协同活力;加强院内外学术交流,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学术能力;完善学院考核机制,增强学院综合科研实力;深度参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鼓励成果多元转化。
十三五以来,学院科技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新增科研项目立项经费超亿元,其中单项合同经费超千万的重大横向课题2项;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新增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到账经费860万元,刷新常州校区纵向项目经费最高纪录;申报成功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主持制定SEMI国际标准1项,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授权发明专利500余项。
二、平台建设稳步提升,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深化内涵建设,传统优势学科平台稳步提升。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评估,积极参与疏浚与泥处理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培育和建设,稳固并扩大了水利机械的特色优势;组建“航道疏浚与吹填团队”,参与江苏省沿海开发与保护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平台主持超千万的重大横向课题2项,其中单项经费最高达3168万。主持的项目成果《疏浚挖掘与输送关键技术实验平台研制及应用》2017年被评为“中国疏浚行业新世纪以来十大创新科技成果”,参与的项目成果《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研制及工程应用》获2016年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在育人育才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进取意识,积极营造科教融合、学研相济的治学氛围,2018年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优化学科布局,新兴学科平台不断拓展和加强。2016年“特种机器人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并于2020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2016年常州市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16年学院当选为常州市机电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长单位;2017年常州市高空作业装备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2017年牵头成立中国水利学会水工金属结构专业委员会;2018年牵头成立河海大学制造业校企联盟;2019年牵头成立常州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当选理事长、秘书长单位;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签署国际合作协议,参与共建的“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验收。
三、服务水利重大工程,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依托水利工程优势学科,水利机械特色方向进一步突显。在岛礁建设、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大国重器“天鲲号”大功率绞刀、超大型耙吸船泥泵等疏浚关键机具设备的研发难题,提供了工程化实验技术平台;承担“高速智能堤坝抢险打桩平台”、“水工钢闸门结构研发”、“水下构筑物探测机器人系统”等项目50余项,在抗洪抢险装备、水下机器人、水工金属结构等领域节约工程建设经费及产生经济效益超10亿元。
针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学院依托机器人、数字制造、光伏等领域5个江苏省及常州市重点实验室,十三五期间与30余家大型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完成科研项目2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68件;牵头参与制订国际、国家等标准10余项,在数控伺服压力机、MWT组件、水环境工程化高效整治装备等领域达国内领先水平,产生经济效益近30亿元;响应国家军民融合、科技强军战略,在先进焊接、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承担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等项目5项,科技成果应用于军工装备复合制造、高质量焊接等方面。
为持续推动学科与学术发展,学院牵头举办中国水利学会水工金属结构学术会议、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国际会议等,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承担《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重点领域咨询报告、《常州市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等多项研究报告的撰写,为地方产业规划发挥科技智库作用。
四、凝心聚力新起点,砥砺奋进新征程
学院坚持弘扬“不忘初心、砥砺同行、固本强基、行稳致远”的精神,以科学研究为强院之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战略机遇,精心布局,积极谋求转型发展。
常州新校区建设为学院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为实现跨越式突破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依托常州新校区“国际校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新兴学科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学院将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机械工程延伸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智能制造、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形成学科合力,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将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推动学院在科技工作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作出应有贡献。